全球速递!中国故事|一本村志,一纸乡愁
“千亩田、折纤柳,西河春风拂锦绣”……一首清新质朴的村歌在天津市西青区白滩寺村的村头巷尾传唱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我们的村歌还在全国比赛中获奖了呢!”谈起这首从《白滩寺村志》中改编而来的村歌,白滩寺村党总支书记王广宇颇为自豪。
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,村志是全面记载农村历史的重要载体,有特殊的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。位于天津市西南部的西青区自2017年3月启动“村村建档修志工程”以来,162个村全部完成了村志编修工作,涵盖建置区划、自然环境、人口民族、社会发展以及民情风俗、历史人物、方言、歌谣等方方面面。
一本本村志,不仅是传承乡风文化、留住乡愁根脉的重要载体,更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蓝本。
追根究底,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
西青区档案馆副馆长边秀文说,随着西青区村镇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,古老村落、农村技艺、文化古迹等有可能最终消失,尽快抢救刻不容缓。
然而,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搜集工作,不少人犯了难。
区委区政府专门发文,制定资料报送、质量评价、评审验收、批准出版等一系列激励措施,这才解开了不少人编修村志的“愁疙瘩”。
正是这时,西青区融媒体中心的谢连华被抽调到档案馆,负责协助各村编修村志。
在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,谢连华(左)和工作人员一起查看村里的老物件(4月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
村志先由各村自己撰写,执笔人有的是村里的老人,有的是退休干部。“那段时间,档案馆里总是人头攒动。”西青区档案馆馆长杨鸣起回忆道,村志编修人员对村庄的自然变化、发展变迁、社会变革、人口繁衍一一详细考证,大事小情都不放过。
编修杨柳青镇的《东碾坨嘴村志》时,村民们想把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写进村志,但在天津没有查到相关史料。谢连华一行专程到北京拜访专家、查阅资料,才确认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。村志编修人员还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,通过大量走访周边省市、区县的档案馆、史志部门,不断去伪存真。
30多年前编修村志的手稿,从新疆寄回的“赶大营”时期的牛皮箱,村民们主动捐出的瓷盆、木箱……在编修村志的过程中,村民们追根究底,发现了大量珍贵的乡村文物。
多年来,谢连华养成一个习惯,他的汽车后备箱里常备着相机、三脚架,以便及时拍摄记录。“有些东西稍纵即逝,我随手一拍,可能就是在抢救历史。”谢连华说。
有村志在,就能找到根儿
在西青区档案馆一楼大厅,由162本村志组成的“村志岛”成为当地人追忆乡愁的好去处。
2021年2月,西青区各村全部完成村志编修工作,《王兰庄村志》和《凌庄子村志》还入选了首批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。
“才短短几年,区里已经有29个村庄撤村建居,历经‘飞地’治理导致所属辖区变更。有志书在手,我们及时挽救了一批村落文化,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”杨鸣起感慨地说。
68岁的任兆清是《东碾坨嘴村志》的主编,他在修志过程中挖掘出不少尘封已久的“赶大营记忆”。“赶大营”最初是指天津杨柳青人“追赶”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西征军军队大营,做生意、运送物资。从19世纪70年代到抗日战争爆发,约3000户、至少1.5万杨柳青人移民新疆。
“我们修志时专程前往新疆查阅资料,通过家谱,很多村里家族与‘赶大营’后人续上了亲属关系。”任兆清说。
在天津市西青区小稍直口村史馆拍摄的一本展出的村志(4月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
不仅如此,通过视频记录口头史料的方式,更让纸质村志锦上添花。在西青区档案馆的特色视频展厅,留存着一份特殊的“乡音数据库”,有近4800份特色视频载入其中。
西青区档案馆副馆长范秀敏点开中北镇大梁庄村口述史。屏幕中,头发花白的范大爷在介绍村庄的历史沿革。
“西青区的村庄最远相距几十公里,不同村庄的方言也不尽相同,口述史将不同村庄的乡音保留下来。”范秀敏说,这些音像档案成了未来年轻人追忆乡村历史的“活教材”。
有村志在,就能找到根儿。一本本村志、一张张老照片、一件件老物件,留住了当地的历史文化、风土人情,也留住了乡村文化的根与魂。
摆放在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的村志(4月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
记得住乡情,留得下乡愁
走进凌庄子村村史综合展览馆,一张洋溢着全村人幸福笑脸的“全家福”格外引人注目。从20年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,到如今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33亿元……时光掠影中,凌庄子村的过往与今朝交汇。
凌庄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委书记、凌奥集团董事长赵光勋说,村史综合展览馆因村志变得更加丰富,大部分村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和村庄的故事。
《“十四五”文化发展规划》强调,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,支持建设村史馆,修编村史、村志,开展村情教育。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,留住乡情乡愁。
如今,西青区已经建成6个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村史馆。同时,西青区将村志“厚书拆薄”,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大讲堂、乡村故事会等视频专栏、新媒体节目,还常态化举办“小记者”进档案馆、村志档案进校园的“双向奔赴”活动,让乡村文化开枝散叶、直抵人心。
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
依托村志的文化积淀,杨柳青镇还充分挖掘年画文化,全镇开设百余家年画作坊和店铺,“年画+旅游”的红利不断释放;大沙窝村、小沙窝村利用丰富的村志历史包装沙窝萝卜种植,产业发展红红火火;岳家开村举办特色家风教育活动,百余年传承下来的忠孝清廉风气萦绕乡间……
天津市西青区委书记朱财斌说,一本好的村志是最有说服力的“乡土教材”,以古鉴今、资政育人,让群众记得住乡思、留得下乡愁、听得见乡音、传承下乡俗,更对做好新时代农村发展规划、资源开发、宣传推广具有重要推进作用,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。
总策划:赵丹平、丁锡国、顾钱江
策划:王建华、刘元旭
监制:闵捷
统筹:卫铁民、邵香云、李鲲
记者:邵香云、宋瑞、李帅、李然
编辑:李妍
新华社对外部
新华社天津分社
联合制作
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