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速读:央视纪录片:把孩子养成仇人,是父母最大的失败
文 | 米粒妈
(资料图)
米粒妈今天要安利 一 部 央视的纪录片,纪录片里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,类似的痛苦在很多家庭重复。
这部纪录片米粒妈看过很多遍,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。也许你已经猜到了,这部纪录片,就是央视出品的《镜子》。
《镜子》是央视跟拍“问题少年”接受培训学校改造的真实故事。“问题少年”里,有18岁的张钊,15岁的家明,14岁的泽清。他们早早辍学,有的早恋,有的网瘾,有的对父母以死相逼。
走投无路的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培训学校,希望81天的训练,能让孩子早日回归正途。只是,培训学校有这么大魔力吗?
18岁早恋少年
无处躲藏的压力
18岁的张钊,是一名高三学生,本该是紧张准备高考的时刻,他却3个月不去学校,还把女朋友带回家,把父母赶到外面去住。
张钊和父母发生冲突时,他总是歇斯底里地叫,吵着闹着要自杀。在父母眼里,张钊的问题有2个:辍学,早恋。
张钊在衡水中学就读,他跟父母透露在学校压力大,太压抑 。不过,张钊的倾诉,父母并没当回事儿。
父母觉得张钊不会轻易暴露真实想法,他是因为学习跟不上,才找借口说在学校压力大,不去上学。
至于张钊说想跳楼不想活,那都是在试探性的攻击,他根本就没这个胆。
直到在训练营的父母课堂上,父母看到张钊学校高考誓师大会的录像,才开始正视张钊所谓的压力。只是,这一切似乎有点晚了。
张钊只有18岁,却总是一副看穿一切又毫不在乎的样子。
父亲参加父母课堂,自以为收获满满,结业前给张钊写了一封信。张钊读着父亲“诚意满满”的信,脸上又浮现出看透一切的神情。
父亲在信里写,“不反对你搞对象,希望你通过训练营反思自己,知道哪些事情该做……”。张钊说,“看完信,我差点彻底绝望了”。
结束81天的训练,张钊回到家格外平静,他不再跟父母争吵,父母带他做高考信息采集他也乖乖配合。
张钊跟妈妈说,女朋友在网上找他了,但他没理。妈妈听到这些话笑得很开心,她觉得张钊越变越好了。殊不知,张钊是心冷了。
“他们想我不敢干的事, 我干了一个遍,找对象,玩手机”。
“他们嘴上说的好听,说知道该怎么做了,他们都是在演”。
“这种情况不可能持续这么长时间,我也没指望他们改,我已经把力量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了”。
在父母眼里,张钊早恋辍学是他偏离轨道的原因,如果没有早恋辍学,张钊就不会变成现在这样。
但他们没有意识到,早恋和辍学,是张钊解救自己的方式。
张钊在学校的压力无处释放,父母不理解,不相信他的处境,张钊只能从别处找到力量,支撑他走下去。
张钊说,他已经放弃父母这边了,如果再放弃女朋友,他就彻底空了。
18岁谈恋爱,也不算太早。只是,青涩的爱情,背负了太多它不该承受的,注定只能无疾而终。
张钊不满意第一年高考的学校,选择了复读,跟女朋友也分手了,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。
15岁叛逆少年
被控制的生活
15岁的家明,刚参加完中考,但他不愿意去高中学校报名,想做一个背包客。
不去学校的家明黑白颠倒,他晚上上网,白天睡觉,对父母恶语相向。爸爸联系培训机构,希望家明尽快转变思想。
培训机构老师去接家明,家明像个凶猛的小野兽,跟几个成年对峙。父母不忍心躲到了外边,但听到家明大喊“放开我”的时候,还是忍不住抽泣。
米粒妈看到强忍着不哭出声音的妈妈,躲在墙角里偷偷抹泪的爸爸,心里也是五味杂陈。
可谁又能想到,跟小狮子一样凶猛的家明,也有哭到不能自已的时候。在接受采访时,家明谈到自己的家,一次次抹着眼泪,却总也擦不干净。
家明说,他喜欢小猫小狗,他想养,爸妈不让,他一买回来,他们就丢掉了。
什么都要听他们的,我有时候说都没说完,他们就直接拒绝。
他们永远都觉得我不行。
我能不暴躁吗?我一想起来就生气。
我小时候买过很多东西,我一买回来他们就给丢了。
家明的爸爸是企业的领导,工作算成功,所以他很自信,他觉得学习是唯一的出路。
家明爸爸觉得自己没必要参加家长课堂,他更不相信自己是解决孩子问题的钥匙。
在家长课堂上,老师让回答一个问题,如果生命只剩最后10分钟,你会对孩子说什么?
家明爸爸的回答很官方,希望孩子自立自强,这辈子比我这辈子过得好,实现梦想,不要留下遗憾。
老师问,是谁的梦想?
家明爸爸坚持说,孩子的理想需要纠偏。
老师送给他四个字——死不悔改。
家明爸爸很困惑,孩子要去流浪,家长就应该同意吗?孩子不上学,家长就只能退步?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,哪怕有一线希望,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啊
家明爸爸觉得家明的问题,是因为缺少有效沟通。他没有意识到,家明的一切都是他给的。
他纠结于家明去流浪不对,他却不知道,正是因为他过度的控制,才让家明想流浪,逃离他的掌控。
家明从训练营回来后,家里的氛围似乎好了些。爸爸想陪他多聊天,家里还养了一条小狗。在他满18岁之后,他也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远行。
14岁网瘾少年
缺失的存在感
14岁的泽清,本该上初二,他也辍学了,每天在网上下棋。他是唯一一个主动参加改造的人,因为听说有央视跟拍,比较有存在感。
泽清的家庭算高知家庭里,父母都是本科,妈妈是医生,爸爸在事业单位,外公外婆都是湖北大学的退休教授。
家人在各自的领域小有成就,本该能为泽清提供更好的教育。偏偏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孩子,成了“问题少年”。
泽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家里人给他很大压力,经常说穷,不上学就赚不到钱,找不到好工作。
泽清在训练营很开心,他说,“虽然训练营在物质上不如外边好,但精神上比外边好多了”。
看到这里米粒妈心里充满疑惑,泽清在家里,都经历了什么呢?
泽清是家里的小霸王,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下军棋,任何人不得打扰他。妈妈给他送饭送汤,他就骂妈妈贱,对妈妈拳打脚踢,用长指甲抠妈妈,用凳子砸妈妈。
这一切,爸爸都看在眼里,但他躺在床上动都不动,直到泽清妈妈求助,他才起来制止一下。
泽清接受采访时说:
妈妈用在他身上的时间很少,找一大堆借口,工作忙啊,累啊,他们都是这样子。
不管什么事,到最后妈妈都是对的。解决不了问题,一般都会用暴力。
泽清是个缺爱的孩子,他喜欢被关注,喜欢有存在感,他喜欢在镜头下倾诉。
对泽清的父母来说,他们只看到了泽清的网瘾,看到泽清不上学,却从来没有关注泽清背后的需求。
泽清从训练营回家后,家里有了短暂的安宁。妈妈潜意识都在避免争吵,爸爸也觉得自己改变了很多,不像以前那么大男子主义了。
爸爸妈妈很满足这短暂的安宁,可纪录片最后,泽清仍然没有上学。他让父母给他买了套新房子,继续在网上下军棋,泽清父母依然走在求助的路上。
人生在继续,纪录片很难有结局。看纪录片最后的交代,泽清的问题依然明显,张钊和家明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。
只是米粒妈看完纪录片之后,依然有隐隐的担心。
在张钊和张钊父母身上,米粒妈真的看到了希望。张钊说过他对父母不抱任何期望,但他心底还是没有彻底放弃。
从训练营回家,他跟父亲开口要1万块钱,要给她(女朋友)买条狗,其他的也没想好怎么花,就是想花钱。
其实这是张钊对父亲的试探,他想看看父母是不是真的改变了?
张钊的父亲也很忐忑,1万块钱不是笔小数目,他问张钊买什么,张钊也没说出个一二。
第二天,他还是转给了张钊8000块钱。他没有完全顺着张钊,又满足了张钊的需求。
张钊后续的变化,证明父亲经过了他的考验。父亲的行为给了张钊信任,同样也赢回了张钊的信任。张钊回归了学校,结束了他曾经赖以生存的恋爱。
家明的父亲,也做了很多改变。满足家明的心愿买了两条狗,让家明在武汉做背包客,翘班陪家明看电影。
他尝试放手,尝试给家明自由。只是,他对放手的期望太高了。纪录片里有一段家明父母的对话,米粒妈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家明妈妈收拾家明的东西,看到他的画说:“今天没画啊?这都是昨天画的。12点多我给他打电话,他说他在画画,他骗我们。”
家明爸爸在盘点了一通自己的付出之后,感概地说:“这孩子命中注定是一场劫难,花这么多心思改变不了他”。
家明爸妈的付出,不是为了修复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,更像是一场“我退步,你就要改好”的谈判。忽而信任忽而试探,家明又回到了网络世界里。
家明爸爸和张钊爸爸,都努力让孩子回归正途。张钊爸爸转给张钊的8000元巨款,是他传达的信任,和改变的决心。
家明爸爸也付出很多,他期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一旦没有,他就失望甚至绝望。
可他忘了,他用15年的时间失去孩子的信任,又怎么能奢望孩子突然敞开心扉,来一个突然的转变呢?
泽清是最小的孩子,也是最让人痛心的孩子。他的家庭条件很好,他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。训练营里的老师说,第一次看到泽清,感觉很不好,但相处久了,他也就是个需要关爱的孩子。
一个本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,喜欢训练营,不喜欢跟家人住在一起。看到泽清稚嫩的脸,和拒家长与千里之外的眼神,米粒妈都觉得痛心。
泽清的家人,通过各自在社会上的成功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,他们希望孩子能做出成就。就像他们经常跟泽清说的,不学习,就找不到好工作,赚不到钱。
这些话也许没错,但把这些社会上的压力施加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,只会让他感觉我很糟糕,我很不好。
泽清的父母,自以为小心翼翼不吵架,改变自己的大男子主义,泽清的问题就会得到改善,他们不觉得自己有其他问题。
他们控诉泽清的行为,丈夫埋怨妻子不顾家,妻子埋怨丈夫不作为,他们想改变孩子。孩子没改好,他们就求助再求助,却没想过改变自己。
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,却有很多不及格的父母。做父母不用考试,可一做就是一辈子,没有回头路可走。
米粒妈觉得有句话特别有道理——孩子有问题,家长吃药。14岁的泽清就说,该参加81天训练营的是父母,不是孩子。
我是一面镜子, 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。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,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。
我是个有使命感的人,我将用我的行动,把家人从梦中唤醒。
米粒妈想说,人无完人,作为孩子,也不要总是埋怨父母。从不同角度尝试理解父母,客观认识父母,情况才可能变好。
能把家人唤醒当然好,但如果唤不醒呢?千万不要放弃自己,毕竟,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,只有自己!
作者简介:@米粒妈爱分享(欢迎关注哦),美国海归,海淀家长,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《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》作者。专注于0-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、学习启蒙,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,欢迎关注!(5-12岁宝妈请关注:@米粒妈频道)
标签: 央视纪录片把孩子养成仇人 是父母最大的失败